今天的笔记来自万向区块链实验室举办的上海区块链国际周活动,10月27日圆桌讨论环节。本篇是下篇,上篇在这里
主持人(HashKey Capital董事总经理 邓超):刚刚各位都分享了各自在区块链领域理想和现实的故事。行业美好的地方是变化很快,用圈子里经常讲的一句话,圈子里一天,相当于传统世界的一年。可能到不了一年,但至少会是一周或者一个月的进度。根据我过去对各位的认识,应该在场有三位以上去年都在万向峰会上做过发言。
想让各位描述一点,从去年万向峰会到现在一年时间,区块链领域有哪一个点,可以是热点、发展或者是问题,让您印象深刻?
邝子平(启明创投):去年本来我比较期待这一年能够比较确定的,非区块链不可的,在中国能落地的应用出来。在这点上现在还是有些失望的。我自己本人毕业后最早做的是以太网卡,起码网络有这个需求。再下一站是思科,最开始的网络很慢,但发过邮件还是刚需。而目前虽然区块链的底层架构还不完善,但在最近一年,我还没有看到有一件事是必须要区块链来完成,非它不可的。
这一年比较好的是国际上公链的发展,包括Defi上的应用还是令人鼓舞的。在区块链领域还是能找到真正能用到技术在公链上发展的机会。
沈康(朗闻资本):过去一年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在中国,区块链技术被提高到了国家重视推进的核心创新技术。这点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启明在医疗和TMT领域投了非常多优秀的项目。我们只是专注于区块链行业,我们看到了一些新的模式和企业出来。我们可能不会关注在中国纯粹做技术服务型的企业。因为我们考虑的模式是你到底会产生多少收入,多少利润,未来发展空间是什么。但我们会把注意力放在某个特定的行业,有非常深的行业的know how,又发自心底的愿意去拥抱区块链技术,把区块链技术用到行业里来,试图打造新的商业模式或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涌现出原来完全没有看到过的商业模式。这样的企业是有的,也是我们未来会努力寻找的标的。
这点帮助我们做了未来投资基金的战略定位,我们可以在中国做“区块链加”的人民币股权投资。
吴啸 (纯白矩阵):个人觉得去年最主要还是基于区块链原生创新的应用在诞生。包括Defi,包括虽然还没有火热但也是这个逻辑的NFT。类似Compound、Uniswap是非常创新的,完全是用代码在定义新的规则,在规则基础上可以提供全新的,之前没见过的模式和金融服务。比如Uniswap,在区块链上,深度打通用一行代码就可以做到。但在正常金融服务机构中,可能需要多个金融机构签很多协议,有很多隔月拆解率等手续费的事情。
区块链这些原生创新的机会完全打开了全新的世界。包括Compound用代码构造极低摩擦成本的金融服务。这些是在国外区块链上我们看到的机会。
国内像跨信任主体的信息同步上,我发现政府也开放了一些场景。在场景中其实创业者也有机会做更多的探索。这些都是非常棒的机会。
宋飞虎 (建信筑和科技):这一年关于区块链的事件太多了,从我的角度提,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区块链在这一年真正的开始进入主流产业了。有几个现象:
比如1、政府,尤其是大数据局的招标文件,越来越多的出现了区块链相关的项目;
2、大型的企业和应用开始使用区块链的技术进行落地。
这是我认为这一年发生的最大的变化。当然币价涨了,Defi火了,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我想呼应一下,虽然我是区块链的从业者,但我也认同,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场景是只能用区块链技术不可替代的,没有。但在这几年从业经验中,我更愿意把这件事往下再谈一层。
大家经常谈从0到1,从1到100。但是区块链在这一年的技术应用中,它是把应用的路径缩短了。比如以前做这件事需要100分的努力,或者投入100万的资源。可能选用了区块链的基础解决方案,只需要1万块的成本和资源。所以目前基于区块链提供的,无论是隐私保护、数据同步、第三方信任机制,都是提供了技术上实现的最短路径。但我不认为区块链技术不可替代。
以供应链金融的为例。我可以在区块链上跑,但是同样的供应链金融,也可以以银行的接口为基础,做虚拟账户的流转。银行的公信力更强。但是门槛和所需要驱动的资源不一定有使用区块链的路径更短。所以我认同区块链不是不可取代,但我认为区块链在主流产业的发展事实上已经缩短了很多业务逻辑的实施路径。在这点上是非常可喜的。
如果我们要把区块链落地到产业,几件事我自己一定会去做:
1、要找一把手。无论是哪个级别的委办局一定要找一把手。因为区块链本质是思想上的创新;
2、我要找存量的资源。我会经常问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区块链,这个事你能办成吗?如果能,那我们用区块链。如果他说不能,那用了区块链也办不成。我们现在说的供应链金融,用区块链其实是降本增效的,包括我们做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动产转化成数字化的过程,本质其实是资产的证券化和物理空间的数字化。而不单单是区块链上的可信机制。如果把数字化委托给银行,做虚拟户的关联和交易也可以实现。但还是那句话,用了区块链可能会成本更低,效果更快。
我始终认为,区块链这项技术已经越来越走入了我们主流的视角和应用之中。但就像90年代中期讨论万维网怎么样还不好说一样,互联网发展二十多年,每个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变化。个人倾向区块链一定会回归主流,回归技术本质。
滕伟(磐沄科技):这一年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数字人民币的推出和新闻,虽然大家对数字人民币是不是区块链有很多争议,但它有区块链的特性。对区块链在全社会的普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另外一个标杆项目是证监会做的监管链,允许五个股权市场用区块链。我们做金融区块链,要到人家那去说,如果证监会,金管局都在做这个事儿,进入就会更容易。
另外出了很多标准。但最大的问题,国内应用最多的是联盟链,但联盟链也依赖于公链原生技术的发展。这是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大的好处。我们非常感谢像肖风博士这样在行业里坚持、耐得住寂寞的投资人。为我们自主可控的国产联盟链提供了更多可能。目前区块链还有些内生的缺陷,共识机制的不完备,性能等。如果通过国产的联盟链能够解决是更好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区块链应用不多未必是坏事,应用了出问题还不如先不用。同样也因此给了我们创业者机会。
主持人:刚刚创业者把行业中的一些问题做了介绍。结合邝总讲的区块链行业的痛点需求在哪里。依然两位投资人在传统领域创新从发生到发展到成为可以规模化的产业,促成产业实现痛点需求和规模化需求,有哪些主要的驱动因素?
邝子平:很重要的是大环境。我之所以说去年有些失望,虽然有些进步,但本来认为去年中央学习会以后,在大政策上会更鼓励,迈更大的步子,甚至在国内会有在监管眼皮底下的公链能够健康发展起来。而这件事依然没什么着落。一方面我们可以互相鼓励,抱团取暖,另一方面需要发点声音,吐点槽。
比如我们投资的生物医药,很长时间在中国都很难有新药的研发。过去几年非常蓬勃。促进点是从资本这边,无论是港交所的改革还是科创板的改革,让有自主知识产权,依然在二、三期临床的新药(原研药研发的企业)就能够上市了。这推动了一批有创新热情的企业家进入了生物医药领域来做事。
我相信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如果把大家的能动性发展起来,肯定能找到一些KOL,但如果大的环境还是比较趋紧,创业者都在害怕明天万一什么就做错了。这就会比较难去推动KOL。
主持人:区块链从诞生开始就是个全球化的市场。沈总刚有提到和国外的区块链项目也有讨论和投资。想请沈总就国内和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区块链市场的区域性特征从投资人角度做个分析,对创业者有什么建议,以便他们能把握全球的区块链机会?
沈康:整个全球来看,大方向上主要看美国和中国就可以了。美国原创技术强,但中国有最大的市场。中国还有国策,全球最好的互联网商业应用环境打下的基础。我为什么觉得在中国做区块链投资可能是全球唯一的机会。如果在美国做一个区块链的股权基金,可能不一定特别到时候。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已经到时候了。
我看今年万向已经开始办分论坛了,这其实是个变化。能够办三场分论坛: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数字金融。这就是很强的信号。要想办分论坛,就得有足够多行业的人来,而不是只做区块链的人来。能够办这样高质量的论坛,其实是很强的信号。
我觉得,什么时候启明如果能做一个专项的人民币基金专门投区块链了,会是更强的信号。但我们不能等启明做了我们再做,就来不及了。
给创业者的建议:国内的创业团队,我们更关注对行业的know how。一定要看海外公链上发生的事情。今年Defi、Dao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真金白银在上面博弈的经济理论和代币设计的实践。尤其是泡沫过后剩下还活着的东西,那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年轻人干出来的东西。一定要参考,看如何能用到国内的项目来。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想将提问的权利给到吴啸。吴潇代表了区块链行业的主力军,他是90后,是区块链创业者大军里最有创造力,最有精力冲在最前线的代表。
吴啸:想问两位投资人,是否相信区块链会有原生创造的新生事物诞生出来,而不会受今天的束缚。就比如我们看到以太坊从出生到现在已经不是传统互联网的项目了。各位是否相信基于智能合约,基于区块链会诞生出全新的创新项目,完全不是按照今天的估值和思维逻辑去创造的?
邝子平:相信。
沈康:我是坚信的。
以上是笔记下半部分的内容。
结合这篇笔记,行走做两点复盘和思考。
一是笔记中,特别是下篇中国内区块链创业者和投资者共同提到了行业应用落地依然不多甚至说并没有出现的情况。这点的分析和与互联网跟的对照个人觉得很有价值,或许形成的认知可以用来分析波卡等新的项目其上的生态能否发展起来,产生价值。这里先留下这个问题,行走也会在下周就这个问题抛个砖,更详细的谈谈我的看法。
二是就最后吴啸总的问题,行走的答案是,完全原生的创新,或许风险是远远大于机会的。这个判断不仅适用于当下的区块链、AI,也同样可以评价P2P,各种共享、生鲜电商、社交化营销等等移动互联网出现后每一波打着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旗号试图颠覆原有行业的物种。
我个人会更愿意相信创新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去完善的。就像之前行走写文章介绍过许小年教授提出的网络效应模型,又通过网络效应模型分析为什么移动互联很多看似在做颠覆的“新物种”往往会方生方死。本质就是这些创新并没有改变经济、商业和社会运行的本质规律,更多“创新”效果的显现依靠的是资本的输血,是资本加速了改变。当自循环无法持续时,资本退潮,谁在裸泳显而易见。
科学一直在创新,但科学的创新需要不断探索认知的边界,再到边界上寻找突破。如果脱离了基础框架去创新,会成为无本之木,无缘之水